
您当前的位置:养殖信息网 -
养殖百科 - 公鸡
-
- 成活度:
-
-
- 成长度:
-
-
- 环境适应:
-
-
- 友善程度:
-
-
- 运动量度:
-
-
- 耐寒程度:
-
-
- 耐热程度:
-
公鸡就是鸡头,起到带领鸡群和播种的作用。有的公鸡性情凶悍,会袭击别的动物或人类。
交配时公鸡骑在母鸡背上用肛门对肛门进行受精。
虽然受过精的母鸡下出来的蛋可以孵化出小鸡,但并不代表鸡蛋就是两者的结晶,没受过孕的母鸡也会下蛋。
鸡的生殖系统不同于胎生哺乳动物。公鸡的睾丸、附睾在腹腔内,交配器官是退化了的生殖突起,精子头部是长锥形。精子能在母鸡输卵管里的精子腺窝中生存达24天,并具有受精能力。
母鸡能每隔25小时左右排卵一次,只有左侧卵巢和输卵管发育,受精卵排出母鸡体外后未达到孵化临界程度(24℃)会暂停发育。
公鸡的生殖系统由睾丸、附睾、输精管和交媾器组成。人工授精人员最需要了解的是公鸡的交媾器的构造。
公鸡没有像哺乳动物一样的阴茎,但有一个包括乳嘴、腺管体,阴茎和淋巴襞四部分组成的交媾器。交媾器位于泄殖腔腹侧,平时全部隐藏在泄殖腔内。性兴奋时,腺管体、阴茎和淋巴襞中的淋巴管相互连通,淋巴襞勃起、淋巴液流入阴茎体内使其膨大,并在中线处形成一条加深的纵沟,位于中线前端的正中阴茎体(中央白体)也因淋巴液的流入而突出于正前方,此时整个阴茎自肛门腹侧推出并插入母鸡的肛门。
土种鸡通常适合散养,除了可以在山地,果园内散养外,还可以在旱作农田散养。由于作物生长期较短,农田养鸡应养公鸡,养140-150天出栏,母鸡生长期在350天以上,不宜在农田散养。一般选择种植玉米、高粱等高秆作物的田地养鸡,要求地势较高,作物的生长期在90天以上。
进雏时间可以安排在玉米、高粱等作物播种前后1周左右。育雏方法与常规养鸡基本相同,只是应从雏鸡1周龄开始对鸡进行训练,在每次饲喂前吹口哨或敲击碗盆等建立条件反射,以便于以后放养管理。
雏鸡转群前,在农田地势高的一头建简易鸡棚,供鸡避雨和晚间栖息。棚高3米左右,棚内靠近两山墙和后墙处倾斜着放几个栖架,架高1.5-2米,一般3-4层,宽度依鸡舍大小而定。始先小规模半圈式散养。在鸡舍周围用网围出一块场地,让鸡在场内自由活动,适当提供一些青绿饲料。同时要训练鸡上栖架,夜晚两人合作,一人打手电筒照着鸡群,另一人双手抓鸡,将鸡逐只放到栖架上。一周后,鸡便会自己上栖架了。此时鸡对外界环境已经逐步适应,可以将围网去掉,让鸡到农田中自由活动,采食,每天晚上补饲精料。放鸡入田时要求作物有一定的高度(50厘米以上),以免对作物造成大的损害。
农田养鸡密度不能高,每亩地不超过150只。遇暴风雨及时吹口哨或敲盆将鸡群唤回。鸡在受雨淋、水淹之后常发生扎堆现象,要及时赶开,防止一些鸡被压死。在炎热多雨季节注意防暑,可以在补饲的精料中加抗应激药物。到秋后鸡痘多发季节,注意预防鸡痘,防止鸡长痘影响售价。
作物到了成熟期,如果鸡还不能上市,可以半圈养为主,大量补饲精料催肥。公鸡鸡冠发红即可上市。
1评估项目
在对公鸡体况进行评估时需要评估的项目有九个:数字记录体重、胫骨长度;对胸肌、脚垫、泄殖腔进行1~3评分;对喙、羽毛、冠、脸进行好和差评分。
2评分标准
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场标准,定期观察变化趋势,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查找原因,尽快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避免公鸡受到不可逆转的影响。
公鸡泄殖腔3分与脸白100%的正相关;胸肌3分与体重大、胫骨短有相关性;脚垫与垫料和网铺有关;不好的公鸡,其冠的颜色也不会变浅,主要是脸一旦变粉就不行了;羽毛全的公鸡体重大、泄殖腔不会好。为了防止公鸡分化,应时常观察鸡的脸色、胸肌和羽毛,一旦发现泄殖腔萎缩就已经晚了。
3评估的频率
评估频率为10次,分别在5周分群、10周检查断喙情况、12周骨骼发育完成、21周混群、25周性成熟、30周体成熟、36周孵化率高峰、40、50、60周产蛋期。以上10次的定期评估应与每周巡视相结合,这样才可以做好评估计划。
4不同时期评估重点
1~40周应每周定期称重,31~64周每两周称重一次;胸肌和断喙从10周开始评估;在5、12、21周测量胫骨长度;脚垫从育雏2~3天开始管理一直到淘汰;泄殖腔从产蛋期开始评估;在育成期检查公鸡主翼羽,到产蛋期检查翅膀羽毛与腿部羽毛;加光时注意鸡冠颜色的变化;脸部颜色变化与泄殖腔的评分呈绝对正相关。
随着养殖方式的改变,在种公鸡现多采用单笼饲喂,这符合种公鸡生长特性的需要。但在实际生产中,养殖工作者对种公鸡的重视程度不够,经常把其安置在鸡舍的最末端或者底层笼,不便于观察和管理,要知道种公鸡的性能不能稳定发挥,会影响整个养殖周期的经济效益。
精子的活力受温度、渗透压、pH值、光纤、空气等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在生产管理中以环境温度对种公鸡精液品质的影响尤为明显,可操作性更强。环境温度在20~25℃时,精子活力能达到90%以上。温度低于18℃或高于30℃时精子的活力明显下降、畸形率增加,受精率将显著降低,在生产中以高温应激更为常见和可怕。精子在相当于体温37℃左右的温度下,可保持正常的代谢和运动状态。当环境温度超过上限临界温度时(成年鸡温度适中区在18~28.5℃),鸡必须采用蒸发散热的机制,如发汗和喘息,甚至通过减少采食量及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以降低代谢产热,当温度继续上升,鸡采用的代谢调节无法散失多余的热量,鸡的体温开始升高,精子的代谢提高,运动加剧,生存时间会缩短,最终导致精液品质下降。
1前期体重达标
在2~4周体重必须达标。建议1日龄给料14~15克,然后每日增加料量3克,到55~60克后停止日加料。前期体重一定要达标,没有达标的不要采用无料日的限饲方式,以免降低饲料转化率。
应延长光照时间来刺激鸡只多采食。建议1日龄用24小时、2~4日龄23小时、5~7日20~22小时、8~14日20小时、从第二周开始逐渐减少光照时间,到24~25日龄减少到8小时,一直到加光前维持不变。具体的光照管理应根据公鸡实际体重情况来决定,因为体重决定料量,而料量决定着光照时间。应控制好饲料粉率,要求颗粒必须达85%,并根据体重可以延长育雏料的使用时间。
2育成期体重
在6周末体重应达标,最好超标100~200克,最少超标50~100克,14周龄时超标50克。这样实际料量前期超标,5~10周与标准持平,10~20周略低于标准料量,20~24周与标准持平,24周时基础料量为125~127克。
3胫骨长度与骨骼发育关系
我们知道在28~35日龄骨骼和胫骨发育已完成50%,到80~95日龄完成90%。这样用胫骨长度代表骨骼的发育程度,而胫骨长度与受精率呈正相关,胫骨越长受精率越高,一般胫骨相差1厘米,受精率相差10%。
正常情况下1日龄雏鸡胫骨长度为3.2厘米,1~5周(5周)胫骨净增长5.1厘米、6~12周(7周)净增长4.2厘米、13~21周(9周)净增长1厘米,合计净增长10.3厘米,到21周龄骨骼发育基本结束,胫骨长度达13.5~14厘米。所以2~4周体重不达标,胫骨长度就不能达标,更不能通过9~11周的体重增长来弥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