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养殖信息网 -
养殖百科 - 白鲢

-
- 成活度:
-
-
- 成长度:
-
-
- 环境适应:
-
-
- 友善程度:
-
-
- 运动量度:
-
-
- 耐寒程度:
-
-
- 耐热程度:
-
鲢(学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是鲤科、鲢属鱼类。体侧扁,稍高,腹部扁薄,从胸鳍基部前下方至肛门间有发达的腹棱。头较鳙小。吻短而钝圆。口宽大,端位,口裂稍向上倾斜。鼻孔的位置很高,在眼前缘的上方。眼较小,位于头侧中轴的下方。下咽齿阔而平扁,呈构状。鳃耙彼此连合呈多孔的膜质片。左右鳃盖膜彼此连接而不与峡部相连。具发达的螺旋形鳃上器。鳞小。侧线完全,前段弯向腹侧,后延至尾柄中轴。背鳍基部短,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第3根不分枝鳍条为软条。胸鳍较长,但不达或伸达腹鳍基部。腹鳍较短,伸达至臀鳍起点间距离的3/5处,起点距胸鳍起点较距臀鳍起点为近。臀鳍起点在背鳍基部后下方,距腹鳍较距尾鳍基为近。尾鳍深分叉,两叶末端尖。鳔大,分两室,前室长而膨大,后室锥形,末端小。肠长约为体长的6倍。腹腔大,腹腔膜黑色。成熟雄鱼在胸鳍第1鳍条有明显的骨质细栉齿,雌性则较光滑。
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主要分布于中国、蒙古、俄罗斯等国。
据中国长江四大家鱼产卵场调查材料,鲢的生殖群体,主要由3~4龄的个体组成,最小为3龄,雄性体长560毫米,体重3.7千克,雌性体长480毫米,体重1.9千克。怀卵量在20~161万粒之间,不同大小个体怀卵量有很大的变化。长江流域在4月下旬开始产卵到7月止,而以5~6月较集中。长江干流产卵场主要在宜昌到监利江段。产卵活动在水的上层进行。发情时,雄鱼追逐雌鱼,活跃异常,或雌、雄鱼并列露出水面,或雌、雄鱼头部露出水面嬉游,不时掀起浪花。产卵时,雌鱼腹部朝上,胸鳍剧烈抖动。[5]
发育卵受精后,吸水膨胀,透明,卵膜径4.0~6.0毫米,卵黄径1.6~1.7毫米,卵黄呈酪黄色,在静水中慢慢下沉。在水流中随波逐流,具漂流性。多数试验证明,在原肠胚形成过程中,对外界环境因素变化较为敏感。在水温20~23℃,约经36小时即可孵出。
鲢在养殖过程中,有时会出现一些疾病,而这些疾病防控都应该以预防为主,措施如下。
为了提高鲢的抵抗能力,放鱼前对池塘进行药浴消毒(时间控制在15分钟及以上),可选用双效鱼虫清水溶液+土霉素。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防止出现过多的应激,务必要谨慎操作。
一旦出现疾病暴发,可喷洒硫酸铜250克+百毒杀250克+高效暴发灵30毫升,连用2~3天,同时投喂麸皮30千克+水产专用土霉素100克,连喂5天。
在杀虫后应立即消毒杀菌。用药时应考虑水域鱼病史和用药史,如上一年已用过某种杀虫剂,当年最好换药,因为病原体对此药有可能已产生耐药性,常规浓度往往无济于事。
亲鱼培育:亩放每尾重3~5千克亲鱼25~30尾,共约100~140千克。主养鲢者,混养草鱼的比例幅度较大,占10~40%,或混养少量鳙。通过施肥促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以提供充足食料,施肥以人粪为主,一般以70%人粪,30%畜粪(牛、猪、羊粪等)肥效较快,繁殖浮游植物较多。水色以油绿色,黄褐色较为适宜。在整个培育过程中,以肥料为主,精料为辅,主要是要合理施肥,其次要适当增补“新水”,必要时更换一部分池水。
催产:四大家鱼中一般鲢和草鱼成熟较早,先进行催产。长江中、下游地区适宜的催产季节是5月中旬至6月中旬.性成熟的鲢,雄鱼胸鳍的前面几根鳍条上有骨质的锯齿状突起,用手摸很粗糙,雌鱼鳍条光滑,仅鳍条末梢有少数锯齿状突起。水温达18℃以上,亲鱼性腺成熟,即可进行催产。催产剂种类有垂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和LRH-A类似物三种。单用类似物对鲢鱼催产,虽有一定效果,但催产率较低,效果不稳定。上海地区一般用垂体加激素或类似物混合使用,效果好。使用剂量为垂体2毫克加激素800~1200IU/千克或垂体0.5~1毫克加LRH-A10~30微克/千克,一次注射。亲鱼接受激素注射后,经过一段时间,就会发情,自行产卵。
孵化:卵属半浮性,在流水中漂浮,在静水中下沉。受精后移入孵化器中孵化。上海地区使用的孵化器有孵化环道、孵化槽、孵化桶和孵化缸等,按每立方米放卵100万密度进行流水孵化。
鲢栖息于江河干流及附属水体的上层。性活泼,善跳跃。刚孵出的仔鱼随水漂流;幼鱼能主动游入河湾或湖泊中索饵。产卵群体每年4月中旬开始集群,溯河洄游至产卵场繁殖。产卵后的成鱼往往进入饵料丰盛的湖泊中摄食。冬季,湖水降落,成体多数到河床深处越冬,幼体大多留在湖泊等附属水体深水处越冬。冬季处于不太活动的状态。以浮游植物为主食,但是鱼苗阶段仍以浮游动物为食,是一种典型的浮游生物食性的鱼类。仔鱼以浮游动物,如轮虫和枝角类、桡足类的无节幼体为食,可能也食人工投喂的豆浆中的微粒饲料。稚鱼期以后鲢主要以滤食浮游植物(藻类)为生,兼食浮游动物、腐屑和细菌聚合体等。喜在沿江附属静水水体肥育,冬季回到干流河床或在湖泊深处越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