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热性疾病用药的注意点
解热镇痛药是临床治疗发热性疾病的常用药物。解热镇痛药具有解热、抗炎和抗风湿作用。长期大剂量应用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要注意。应避免诊断不清者。因为这类药属于对症治疗,容易掩盖症状而影响诊断。适用于高热,尤其是小儿惊厥或昏迷;持续发热;伴有神经功能障碍;病因明确的长期发热性疾病。避免长期使用。除风湿热和类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炎外,一般疗程应适当不超过一周,小天发烧剂量要小。应选择解热效果温和的药物,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以免高烧、大量出汗引起虚脱。这种药对消化道有明显的刺激作用,易诱发或加重溃疡出血。因此,在伴有严重消化道疾病时应避免或慎用。这些药物之间存在交叉过敏反应,对肝肾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因此,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慎用,尤其对乙酰氨基酚可引起急性肝坏死。阿司匹林,水杨酸a吲哚美辛易经胎盘致畸,妊娠动物不宜使用。服用热镇痛药时间过长或不合理都会导致肾脏损害。肾损害发生率最高的是复方阿司匹林(APC)、非那雄胺、阿司匹林、扑热息痛、泮松和吲哚美辛(解热镇痛药可抑制体内前列腺素的合成和释放,导致肾髓质微血管收缩,导致肾缺血缺氧。而且,解热药会直接对肾脏造成毒性,导致肾乳头坏死和肾间质炎症。长期服用解热镇痛药会反复发作损伤肾乳头,导致间质性肾炎和肾萎缩(
解热镇痛药联合速尿、咬喉利尿剂或甲氨蝶呤更易加重肾损害,应避免。治疗剂量的解热镇痛药也可引起肾功能不全患者的肾损害。因此,解热镇痛药应短期小剂量使用,尤其是肾功能不全患者(
现代医学认为,高热的发病机制不同于临床常见的发热,高热是由异常产热和散热引起的。其中,常伴有大量的失水和失血所谓脱水热是由于血液容量不足,热量散失少。因此,在治疗中应及时补液,以免病情加重。中医药可以采用凉血生津的方剂。如沙参麦冬汤等沙参、麦冬、生石膏各20克、玉竹、生扁豆、生地、赤芍各15克、天花粉素30克、知母10克、生甘草5克,每天煎煮一次。用于成年动物(
- 秋冬鸡病防治总结 及春季鸡病预测 10-15
- 野生蓝莓和种植蓝莓的区别 10-15
- 鸡蛋花掉叶子怎么回事 10-15
- “安全药剂”的概念及其选择应用 10-15
- 血橙和普通橙子有什么区别 10-15
- 菠萝蜜该怎么种 10-15
- 年后流行病的发展情况和治疗观察 10-15
- 夏季蛋鸡常见病的综合防治 10-15
- 山药的常见病虫害防治方法 10-15
- 冬美人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0-15
- 鸡血藤有哪些品种 10-15
- 杭州评出十大本地名鸡 10-15
- 木槿花叶片发黄原因及解决方法 10-15
- 天麻高产种植技术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