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蛋鸡钙源的选择与应用
早在17世纪,人们就认识到动物骨骼、蛋壳和软体动物壳中的主要物质是钙质(wier-cinsk,1989)。1808年,英国化学家戴维首次发现了钙。1942年,法国choussat用实验证明,喂食低钙食物的鸽子骨骼发育不良。单饲小麦10个月后,鸽死亡,解剖过程中出现骨丢失,日粮中补充碳酸钙可防止这种异常情况的发生。后来,许多学者致力于钙营养的研究(
钙是动物体内最丰富的矿物质元素,是骨骼生长和蛋壳形成所必需的。家禽的钙含量很高,尤其是蛋鸡。一只母鸡在产蛋周期内产卵250-260粒,并排出约500克钙,是体内总钙储存量的25倍(倪凯德等人,1994年)。排出的钙主要用来形成蛋壳。此外,钙还与钠、钾一起参与凝血,维持心脏、肌肉的正常功能和体内酸碱平衡。由于钙的重要性,钙源的合理选择和应用已成为人们共同关注的问题,钙源的选择归根结底是对钙源质量的评价。优质钙源应具有丰富的资源,低的pri铈、高钙含量(不低于33%)、无或少镁及重金属(汞、铅、镉、氟、砷)污染等,最终体现为良好的饲养效果,即生物利用度高。因此,钙源的选择应从评价钙源的质量入手(钙源种类繁多
。其中,碳酸钙的主要来源有:碳酸钙、石灰石粉(俗称石粉)、贝壳粉、蛋壳粉、方解石和白垩,其钙含量均在33%以上。硫酸钙的主要来源是石膏,其中含有20-30%的钙。此外,还有其他钙源:白云石(含钙)含10%镁和24%钙)、葡萄糖酸钙(含8.5%钙)和乳酸钙(含13%钙)。洪平(1990),哈特等(1923)报道白云石作为钙源会降低蛋壳的强度,原因是白云石镁含量过高,严重时,鸡有腹泻症状(乳酸钙吸收率最高),广泛应用的钙源是贝壳和石灰石(溶解度
1。溶解度
溶解度试验的原理是模拟鸡消化道的化学环境,即鸡肌肉胃的pH值(相当于0.1mhcl)和鸡体温(41℃)℃ ~ 42℃), 称取一定量的钙源e在此条件下,测量钙源的重量和酸溶液的pH变化,最后计算溶解度值。溶解度试验方法有两种,即失重法和pH变化溶解度试验法(
失重法:该方法是通过测定石灰石在酸中溶解的重量损失来测定石灰石的溶解度。具体操作如下:向烧杯中加入100ml 0.1mhcl,在42℃恒温水浴中℃, 并准备另一个温度计,随时测量烧杯中的液体温度。然后,摇动烧杯直到温度达到42℃℃. 然后将500毫克的样品放入烧杯中,摇匀10分钟,然后将样品放入烧杯中把滤纸上的固体涂成125℃ 烘箱30分钟,然后称取(
样品重量滤纸重量
样品溶解度=× 该方法操作简便、准确,但耗时长。因此,有学者研究了另一种快速简便的方法,即pH变化溶解度测定法,得到了同样准确的结果(
pH变化溶解度测定法(Dirk,1989):本方法是通过测量钙源在酸中溶解时的pH值变化来测定溶解度(
pH变化法的测定步骤如下:
首先,水深4cm,水浴预热至42℃℃( 之后,使用含有100 ml 0.1 M盐酸的烧杯在水浴中放置15分钟,同时以60 Hz
的频率振荡,试验期间始终保持水浴温度和振荡频率。将2g石灰石样品放入每个烧杯中,反应时间为样品加入烧杯后10分钟(
,30秒适应期结束时取初始pH值读数,取下电极,然后将样品加入溶液中。将样品倒入溶液中时,必须缓慢且连续,且必须足够均匀,以防止样品积聚在烧杯底部(9.5分钟后,将pH电极再次放入溶液中30秒,立即在t下读取最终pH值在将样品放入各自的烧杯之前,将pH电极置于烧杯中的溶液中30秒(
计算初始和最终pH读数之间的差值,以确定10分钟内的pH变化,然后计算pH变化的自然对数,代入溶解度计算公式:
y=22.045+5.9277ln(x)-1.2494ln(x)2-0.36916(x)3
,式中:y=溶解度;X=pH变化值
为了提高溶解度测量值的准确度,在读取pH值(
时应至少读取两位小数。总之,溶解度法是一种模拟环境的方法鸡消化道和钙源溶解度的测定。但鸡消化道的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如腺胃的pH值为0.5-2.5,肌胃的pH值为2-3.5(张玉生等,1994),小肠的pH值为5.6-7.2(Swenson等,1984)。由此可见,上述溶解度试验方法仅用0.1mHCl溶液模拟母鸡消化道的pH值状况并不全面。此外,消化道的物理环境也影响钙源的溶解。众所周知,胃肌收缩具有自动节律,平均每20-30分钟收缩一次。它在饥饿时减慢,加速收缩节奏在胃肌收缩时,在口中形成很大的压力,据测量可达到18.6kpa(140mmHg)。这样的高压有利于贝壳的破碎(张玉生等,1994)。然而,体外pH溶解度的测定是以一定频率(60Hz)振荡15min,这与肌胃收缩明显不同(因此,目前有必要进一步探索一种更可靠、简便的溶解度测定方法(
),溶解度在钙源质量检测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张苏(1993)用失重法测定了不同组分石粉的溶解度cle尺寸。结果表明,80目为最佳石粉。Coon和Cheng(1989)用pH溶解度法测定了不同粒径的石粉。结果表明,溶解度为11~14%的饲料级石粉最适合在产蛋高峰期(
1.3)保持鸡蛋品质、骨完整性和蛋壳强度。肠内钙的消化吸收程度取决于盐酸和钙盐在鸡肌胃中的反应速度及其在胃肠内容物中存在的均匀性。研究表明,钙源的堆积密度越接近饲料的堆积密度,酸钙的均匀性越高胃肠内容物中的ce,有利于提高钙源的利用率(张苏,1993)。因此,通过测定钙源的体积密度,结合溶解度的测定(粒径
)来评价钙源的质量是比较有效的。粒径的表示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用每个孔的实际边长来表示,另一个是以英寸为单位的孔数。大量研究证明,钙源的粒径会影响其生物利用度(
。关于钙源的粒径,尤其是石灰石和贝壳粒径对其生物利用度的影响已有很多报道利用钙源,效果不一样。本文综述了1921~1963年石灰和蛋壳对蛋壳品质的影响。其中有10篇论文认为小颗粒灰岩相当于大颗粒壳体。7篇论文报道了粒径对蛋壳厚度、蛋壳强度和蛋壳比重的影响。Massengle等认为大颗粒钙源能显著提高蛋壳的品质。Roland(1986)回顾了44篇论文的结果,提出大颗粒CaCO3的效果只能在膳食钙不足或其他因素降低钙利用率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Pejn等人。(1987)研究了石灰石对蛋壳质量的最佳粒径为2-4mm。Rao和Roland(1989)研究了钙源粒径对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5mm大颗粒钙质灰岩在肌胃中的停留时间比0.5~0.8mm小颗粒钙质灰岩长,利用率高,蛋壳质量好。王晓霞等(1998)报道了添加不同粒径石粉对蛋鸡表观钙存留率、产蛋率、产蛋率、产蛋率和产蛋率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蛋鸡的产蛋率、产蛋率、产蛋率和产蛋率的影响极为显著破蛋率和蛋壳强度。不同粒径石粉(75%6-8目、12.5%10-12目、12.5%50目)对鸡蛋的破蛋率最低,蛋壳强度最高。许多研究者用小型石灰石和贝壳进行混合,结果表明:1.使用这种混合物时效果最好(沈惠乐,1985;2; 罗兰,1986;凯什卡兹,1993;郝正利,1993)。Dirk(1989)提出上述矛盾的结果是由于钙源的溶解度不同造成的。在robon-Roland(1985)试验中,相同粒径的石灰石或牡蛎壳的溶解度可相差22%,并在1:100w/V酸性水溶液中进行测定pH值为1.5的离子持续15分钟(
- 黄鳝养殖的注意事项 10-15
- 鸽子养殖大棚的设计 10-15
- 芦荟怎么浇水? 10-15
- 青虾高效池塘养殖技术 10-15
- 鸭子瘫痪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0-15
- 铁线蕨的作用有哪些 10-15
- 苹果冬季管理技术 10-15
- 黄鳝养殖容易犯的错误 10-15
- 猪不吃东西的原因及防治 10-15
- 马鞭草有没有毒? 10-15
- 茄子嫁接砧木品种 10-15
- 香菜的种植技术 10-15
- 河蟹投喂注意事项 10-15
- 魔芋产量低原因及预防措施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