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农区草业发展再思考
许多专家学者对农区草地产业的发展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认为其潜力巨大,前景广阔。30年来,国家在促进农业地区草原产业发展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许多地方、企业和个人也进行了积极探索。然而,值得深思的是,为什么长期以来我国农区草业发展不尽如人意,发展缓慢?有人认为是重视不够,也有人认为是投资不足
虽然这些都是合理的,但仍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了投资这可能是制约农区草地产业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是传统农耕文化制约农区草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我国农区自古以来就以农耕文化为主,农区发展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开垦草原、种植粮食作物的历史。农耕文化的主要特点是以农耕为主要形式,重农轻牧,重地轻草,重耕轻耕。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开垦土地”的思想“有草就种地,开垦就种地,种粮就种地”根深蒂固。人们普遍认为,农民的主业是种良田,多产粮食。许多人很难接受在农田种草。草坡养畜只能算是种地后的“副业”(受粮食安全问题的制约,农区是我国的粮仓,是粮食安全的重要保障)。粮食问题,大的关系到“吃”的问题和社会稳定,小的关系到地方领导的政绩。相比之下,草业是否在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在一些地方领导的心目中,生态的好坏并不是那么迫切和重要。再者,发展草业也可能要冒着影响粮食生产的风险,很容易说人们不重视“米袋子”。虽然赞成发展草业的人认为草业与粮食生产并不矛盾,对促进粮食安全也有积极作用,但这一观点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和接受,在很多人看来,它不像粮食生产那样直接(
受到消费习惯的制约,消费习惯对一个产业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支撑一个产业的发展工业。猪肉占我国农业地区肉类消费结构的近70%,而牛羊肉只占不到10%,2003年至2007年,我国牛羊肉人均占有量仅分别增加0.11公斤和0.127公斤。这一结果并不是因为牛羊肉供应不足或价格过高影响了人们的消费选择,而是根本原因是农村居民消费猪肉的意愿较高。从全国来看,估计70%以上的人口肉类消费以猪肉为主。可见,当猪肉供应紧张、价格上涨时,社会就会恐慌,政府也会特别关注并采取了许多积极措施。相反,人们对牛羊肉的供应和价格变化的关注却少得多。由于中国人对草食性畜产品的消费动机严重不足,势必削弱草食性畜牧业生产的动力。国外草食性畜牧业发展水平较高,显然与人们对牛羊肉等草食性动物产品的偏好有关(目前国家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对种粮农民给予了很多补贴政策)。粮食价格继续上涨,粮食效益继续提高。在生猪生产方面,国家也有所调整近两年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扶持政策,养猪总体效益良好。相比之下,种草、发展草食性畜牧业基本没有补贴政策和配套措施,草和草食性畜产品价格长期处于低位。草地产业整体效益不如粮食生产和生猪生产,客观上影响了草地产业的发展。近两年来,一些地方退耕还草、种草种粮的现象日益突出,最好的例子就是人工种草面积没有扩大增加但减少。而且,农村农民外出务工的渠道和机会相对较多,收入也相对较高。尽管《土地承包法》规定,草原(草地)应当像耕地、林地一样依法承包给农牧民,但由于草原土地所有权的限制,许多人对从事自己不熟悉的草业生产不感兴趣。但从整个农业区的实际情况看,草原还没有基本承包,大部分草原还处于“无主”或“混用”状态。这不仅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广大农牧民保护、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资源,也不利于农牧民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草原开发和畜牧业生产,不利于国家和草原管理部门依法对草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建设和管理。此外,由于权属不清、草场无主、界线不清,农业区许多草原(包括草山、草坡)仍基本处于“闲置”状态,草原产值远未得到有效开发利用。甚至有大量的草原被开垦为农田,或被工程占用建设方面,有的还被划为林地(
,受建设管理体制的制约,一方面,工程建设内容缺乏完整性。草业应该是“草畜市场”的综合体。但过去项目投资主要集中在草地改良和饲草种植上,对畜牧业生产、市场对接和相应的技术支持较少。由于产业链各环节发展不同步,畜牧业生产效益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进而影响饲料生产。另一方面,项目建设中存在着责任与利益的分离。这个建设方是政府(通常由畜牧部门负责),使用方是农牧民。由于责任主体与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不一致,随着时间的推移,施工方对项目管理的积极性有逐渐消退的趋势。此外,一些农牧民为了追求短期利益,不珍惜、不合理利用草原。最后,往往是项目资金花完的时候,也就是说,在建设项目垮塌的那一天,项目的效益往往是不可持续的(
农业区草地产业的发展趋势
受到上述因素的制约因此,农业区草地产业的发展不会一帆风顺,甚至会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然而,辽阔的草原和草原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对良好生态和生活环境的渴望,确定农业区草地产业将继续发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业区草地产业的发展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从农业区整体来看,草地产业将继续逐步发展,部分地区草地产业发展缓慢中国将加快发展。从总体上看,我国农区种粮产业格局不会发生根本性变化,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变化,更不必说需要发生变化,农区种草产业将长期处于次要地位。然而,在山区和农牧交错区,现有的草地面积较大,草食畜牧业具有良好的传统和一定的基础,需要进行农业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而寻求新的致富途径的农牧民受到了道路动力的影响,这是可能的率先出台草原产业发展的区域扶持政策。事实上,有些地方已经这样做了。随着人们对草原产业认识的逐步深入,一些企业和个人会以各种形式加大对草原资源开发的投资热情,进而带动区域草原产业的发展。此外,多年来,国家支持农业地区建设了部分秸秆畜牧业示范县,草食性畜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从发展方向看,建立必要的人工饲草用地,改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充分利用天然草地作为畜禽饲料的主要来源,提高草食性畜牧业的生产水平和质量(
从草地类型看,天然草地的发展将是渐进的,草粮农业的发展将是加快的。目前,农区天然草地资源开发总体突破还存在一定困难,但实现草地农业突破是有可能的。保障粮食安全是我国的重要战略,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草原农业是最好的粮食增产与维护生态环境相结合,也是当前世界农业发展的主要形式。因此,在未来的农业发展中,草原农业必将有光明的前景。可以预见,通过发展草原农业,将草引入田间,实行“粮草”轮作、间作、间作,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现有耕地资源,而实现粮食产量与草地发展的双赢,很可能成为支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政策措施。作为文学硕士实际上,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明确提出了鼓励农民增加有机肥和绿肥的试点。预计今后国家将继续加大这方面的支持力度(
从草原畜牧业生产的角度来看,肉畜将继续逐步发展,奶畜将加快发展。受诸多客观因素制约,未来我国农区肉牛、肉羊产业仍将保持稳定发展态势。但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牛奶需求的不断增加,奶畜必将加快发展。农业大省(主要是黄河以南省份)是我国牛奶消费的主要地区,但奶业发展还比较落后,存在着饲喂量小、奶牛生产性能差、优质绿色饲料严重短缺等问题,主要依靠精饲料的转移,而乳品加工企业发展水平较低。然而,农业区在经济、区位、市场、技术、人才等方面明显优于其他地区。对于在资金投入、产业化水平、集约化程度、生产管理水平等方面要求较高的奶业来说,农业铝地区有很大的优势。因此,随着人们对牛奶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奶业良好效益的不断带动,以及国家对奶业扶持力度的不断加大,农区奶畜的发展速度有可能加快,发展水平也将迅速提高。同时,还将促进草业的发展,如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草制品加工、草种生产等(
从产业功能上看,经济产业将继续逐步发展,生态保护产业加快发展发展。由于长期以来植被遭到大规模破坏,我国农业地区水土流失和石漠化问题日益严重,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构成了极大威胁。近年来,生态问题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新要求,这对农区草业发展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为了改善农业区的生态条件,国家已经开始在南方实施一系列的工程,如洛基开发区认证控制、退牧还草工程和水土流失控制。完全有理由相信,为了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保障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产业无疑将成为未来国家扶持的重点。要不断加强农业生态保护产业的政策措施,加大对生态保护工程建设的投入
,从产业布局上看,农业生产型草原产业将进一步发展逐步发展,城乡绿色草地产业加快发展。今后,以草地改良、种草、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型草地产业在一些地区或某些方面将有突破和一定发展,农村绿色草地产业将更加蓬勃发展。农业区是我国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也是城市分布密集、数量众多、城市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一个城市的外观代表一个地区的形象。政府有极大的热情来装饰和美化城市。城市居民哈ve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文化娱乐、体育休闲场所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将客观上促进以绿地草坪、游乐场草坪、护坡草坪等绿地景观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城乡绿草产业的快速发展。在江南一些地区,出现了以种植、销售草坪为主的“草坪专业村”(
农业区草地产业发展对策与措施
农业区草地产业是关系到综合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生态、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的社会。虽然目前制约因素很多,但只要我们把握好农业区草地产业的发展趋势,充分挖掘各种有利因素,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农业区草地产业必将得到更大的发展(一方面,要不断加大对农区草原产业开发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在生态管理、草原农业、草原产业支撑体系等方面,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另一方面,要努力用好钱,搞好建设项目起着持久的作用。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对建设项目尽量实行公司管理和企业管理,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任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机制。同时,要积极培育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牧民的组织化程度。要引导农牧民以“组织”和“能人”进入市场,不断探索和完善企业与农牧民
结合的利益联结机制草原建设和改良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要重视天然草原的建设和改良,提高生产能力,又要重视草原链各环节及相关配套体系的均衡发展。也就是说,建设和发展的重点不仅要放在草地建设和草产品生产上,还要特别注意草产品向畜产品的转化,畜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因此,有必要加强畜牧养殖体系建设,推广良种良法积极发展畜产品和草产品市场,不断完善工程措施与技术措施相结合的草地产业综合服务体系,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草业发展硬实力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草业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首先,要尽快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如:优良豆科牧草和耐高温、耐湿牧草品种选育、粮草轮作技术、牧草加工与贮藏技术、草食畜牧业高效生产技术、牧草资源开发等药用饲料和能源饲料。另一方面,要加强技术推广工作,使广大农牧民尽快掌握和应用草原生产技术,提高草原生产科技水平
,建设性投资与政策扶持相结合,在实施农区草原建设工程的同时,要不断完善草原发展的宏观政策。当前,最重要的是实施种植业和草业并举的大农政策。就像鼓励粮食生产一样,我们也应该鼓励保护和发展草原发展草原畜牧业。要尽快落实种草补贴、牧草种子补贴、草原生态建设奖励等政策,特别是要加快建立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同时,国家还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积极扶持草业(
国家扶持与调动农牧民积极性相结合。农区草地产业的发展虽然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但必须认识到农牧民是草原的主人,发展草地产业离不开国家的大力支持长期依靠农牧民。因此,要加快推进和完善草原承包制度,真正把草原承包给农牧民,建立责、权、利明确的草原管理制度,充分调动农牧民合理利用草原和保护建设草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导农牧民按照自己的意愿合理组织安排草原生产经营活动,提高草地生产效率(一方面要积极倡导发展草业,大力发展草业)二是逐步提高草食性畜产品在畜产品中的比重,减少畜牧业对粮食的依赖;另一方面,要抓住国家持续重视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的有利时机,主要打好“以粮食生产为重点抓草业”的牌。多关注同田种粮种草,少关注退耕还草,多关注种粮种草实现双赢,少关注以草代粮,逐步打消人们“抓草会影响种草”的后顾之忧要把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切实保护好农区草原资源,加强建设,合理开发利用,禁止非法开垦和占用草原。过去要严防开垦草原现象,平衡耕地占用与补偿,以土地整理为名大肆开垦草原种田。同时,草原保护和建设必须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我们应该这样做千方百计鼓励和支持农牧民通过实施草原保护建设增加收入。只有这样,草地产业才能持续发展,才能做大做强
- 羊传染性脓疱病的临床症状与防治方法 10-15
- 海蟹怎么养? 10-15
- 甲鱼苗价格多少钱一只?甲鱼苗怎么挑选? 10-15
- 蛇寄生虫防治方法有哪些? 10-15
- 阿尔巴斯白山羊(阿白山羊)养殖效益高[每日农经] 10-15
- 舍饲肉羊的饲养管理方法 10-15
- 黄鳝怎么繁殖后代? 10-15
- 金鱼多大产卵?一次能产多少?如何养殖? 10-15
- 酒糟饲喂肉牛的方法及其注意事项 10-15
- 羊腹泻伴有神经症状疾病的临床鉴别 10-15
- 蝎子怕什么 10-15
- 短期育肥要点 短期育肥饲养管理技术及注意事项 10-15
- 绿河豚怎么养 10-15
- 麻城黑山羊 - 羊的品种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