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现代草原研究主要成果
退化草地综合治理
近40年来,由于气候变化、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加剧,草地退化日趋严重,其中人为因素应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过去人们往往把草原作为生产资料和畜产品来关注,而相对忽视了对草原生态环境和生态功能的保护。随着生态危机的日益严重和沙尘暴的频繁发生,人们对草地的生态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草原工作者已经开始从全国的角度对退化的草原进行系统的研究。G草原工作者在不同地区对草地退化的机理、恢复重建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初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我国科学界的认可。轮牧、草原围栏、人工种草、飞播、草原改良、草原病虫害防治、鼠害防治、建立草原自然保护区等多种防治措施,已成功应用于实际生产并取得良好效果(
牧草种子科学研究
建国前,我国牧草种子工作主要进行了一些引种试验。在发现之后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试验站的建立,60年代有关科研机构和高校相继开展了牧草(牧草、草坪草)种质资源调查、品种资源采集、保护技术研究,保护设施建设、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性状评价与鉴定、优良品种筛选与利用、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引进了1000多种牧草。通过生物学、生态学和经济性状的观察研究,筛选出一批适宜饲用、饲用作物和草坪草的品种已选定在中国种植。建立了牧草草坪草育种、品种审定、良种繁育和种子生产检验制度,促进了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草种产业的发展,地球科学3S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草原生态环境、资源规划、土地荒漠化调查与监测、雪灾、火灾评估和病虫害防治等领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气象、土壤、遥感、饲草、土地利用等方面的数据库建设和空间叠加分析广泛收集和积累股票等数据;另一方面,加强草业信息管理,配合网络技术,开发基于网络数据库的草业决策服务系统和草业数字化工作平台,如“中国草业发展与生态建设专家系统”(
牧草病理学研究
牧草病理学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在农业部门的支持下,开展了“牧草病害与防治”的研究。测定了我国已知牧草病害和病原真菌的数量,并编制了我国牧草病害目录编辑出版。通过物理、化学、生态等综合治理措施,使病虫害草地最高产量提高83%。随着草坪业的快速发展,草坪草的病理学研究在草地牧草病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对常见草坪草的病害特征、致病因素、病原真菌及防治方法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并出版了草坪病害防治专著和技术手册,以指导草坪建设和保护(
草地营养与生态化学研究草地资源营养状况、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和植物化学成分的综合利用。研究了不同草种和草地的营养元素分布及需肥量。测定了牧草中主、微量元素的含量阈值。根据肥料需求特点,研制了特定草地专用肥,并结合不同生育期的养分需求,采用不同的施肥方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土壤-草食动物产品中营养元素的加工和科学管理草原灾害是指在生物和非生物干扰下,草原行为异常,对生态和生产造成破坏的现象和过程。一般可分为旱灾、雪灾、火灾和病虫害。1949年以后,我国草原主要灾害得到了全面调查、评价、区划、监测和治理。在灾害防治的同时,要注重监测、预报和防范措施。如对啮齿动物和蝗虫的生态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了解其发生规律,预测大范围发生周期,采取多种防治措施我测量。草原防灾减灾研究已形成一套重大灾害监测、预报和控制体系。特别是近年来,结合草地信息系统,建立了大范围的监测系统和精确的数学预测模型,建立了防灾减灾数据库(
- 茼蒿病虫害防治技术 10-15
- 黄芩种植技术 10-15
- 黄鳝繁殖技术 10-15
- 华青黄麻鸡 10-15
- 黄精种植技术 10-15
- 中兽药成方制剂质量控制的思考 10-15
- 黑豆苗的种植方法 10-15
- 鹤望兰的养殖方法和注意事项 10-15
- 鸭子瘫痪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10-15
- 野兔的生活习性 10-15
- 蓝莓种植条件 10-15
- 川贝母种子怎么种? 10-15
- 黄鳝痉挛病的防治技术 10-15
- 养殖户注意:做好免疫接种 保证养禽增收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