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禽病发生的原因、特点及预防措施
如果你想养一只好鸟,首先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鸟。其次,要掌握群体饲养鸟类的生理措施和生活条件,掌握繁殖方法和病害特点,进而了解、跟踪、掌握其发生规律。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提出和管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禽病仍然是制约我国禽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户普遍反映,目前家禽最为关注的仍然是疾病(
的主要特征和致病原因
的主要特征锁骨疾病
(1)传染性疾病的严重危害。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到目前为止,威胁和危害我国养鸡业的疾病有70-80种,而80年代只有30种。目前,最常见的疾病仍是传染病,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已成为禽病防治的主要内容。新疾病(过去不明显或过去未发现;过去从未发生或很少发生的疾病正在增加。随着国内外新家禽(特别是鸡种)的频繁引进,也带来了新的禽病在;同时,随着养鸡年限的增长,疫病种类也在增加。例如,近年来,禽流感(H5和H7血清型是最危险的血清型)、传染性法氏囊病(1BD)、鸡蛋下降综合征(eds76)、传染性支气管炎(1b)、病毒性关节炎、传染性贫血(CIA)、禽脑脊髓炎(AE)等(
(2)疾病种类繁多。新城疫(又称水禽禽副粘病毒病)、禽霍乱、鸡痢疾、鸭瘟疫等老病常年发生和传播,以及低致病性禽流感、鸡传贫、掉蛋综合征、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瘟疫等新病传染性浆膜炎等继续出现。例如,传染性法氏囊病过去只发生在鸡身上,但现在发现鹅、鸭和雉鸡也会发生;白痢过去被认为只发生在鸡身上,但现在它也在中国鸡身上感染;有新类型的E。大肠杆菌,如脑型、肿头型和眼型;过去,禽流感和禽副粘病毒病并不发生在水禽、鸭和鹅身上,但现在它们也能造成大量死亡。多种原因混合感染增加。集约化养鸡的特点决定了家禽疾病的发生。疾病的复杂性,往往表现为多重、并发的侵染多动症,很少有单一疾病。如坏死性肠炎,梭菌感染常与球虫病有关;大肠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与病毒(如轮状病毒、冠状病毒)有关;支气管炎病毒或喉气管炎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引起呼吸道疾病;法氏囊病病毒与新城疫病毒混合感染;禽流感常与大肠杆菌和新城疫有关。混合感染会产生混合的临床症状,这种症状会随着各种病原体的比例而改变,很少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这就给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或根除带来了困难(
(3)非典型的典型感染西塞斯。一些传染病在流行特征、临床表现、病理变化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新的特点:如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临床症状典型的新城疫,逐渐被非典型新城疫所取代。具有发病率低、无明显临床症状、病变不典型、死亡率低等特点。这种疾病很难诊断和预防。又如鸡白痢病已由雏鸡逐渐发展为成年鸡,导致产蛋率下降。在兽医实践中,经常发现许多疾病并不是典型的症状toms和病理改变在教科书中有描述,但有新的表现,即非典型。如新城疫、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病等都有非典型病例,且发病范围广,发病率高(混合感染的危害增加。临床诊断中常有混合感染病例。病毒性混合感染,如禽流感与新城疫和/或大肠杆菌病、鸡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如新城疫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混合物ed感染,如鸡大肠杆菌病和沙门氏菌病(
(5)条件致病菌成为非条件致病菌。随着重大病毒性疾病的基本控制,细菌性疾病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白痢沙门氏菌病、慢性呼吸道疾病和传染性鼻炎。据初步统计,约30%的鸡细菌性疾病约占40%并呈上升趋势。特别是,E。大肠杆菌因其污染严重、血清型多、易变异、传播途径多、表现形式多样等特点,已成为养鸡业的一大难题。因为有些养鸡场的药物种类很少,而且长期使用单一抗生素,d抗药性菌株不断出现,处理效果普遍较差,给集约化养鸡场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众所周知,大肠杆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当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大量繁殖时,就会使动物生病。现已发现它也是一种原发性致病菌。它不仅通过消化道,而且大多通过呼吸道感染。另一个例子是,葡萄球菌病不必有伤害的条件,只要环境或饲料受到污染。由条件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疾病越来越多eus、铜绿假单胞菌、肉鸡矮小综合征等),这是人们以前不重视的。但由于集约化养鸡场密度高、鸡舍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容易发生疾病暴发,特别是一些卫生条件差、防疫水平低的地区。据调查,白羽白壳蛋鸡和白羽肉仔鸡极易感染葡萄球菌病,可造成20%-50%的死亡率;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可导致雏鸡25%-50%的死亡率,特别是新生雏鸡(
(6)饲养管理水平对该病有显著影响。f级饲养管理对疾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饲料营养素缺乏,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缺乏;药物使用不当可导致耐药性或中毒,如喹乙醇和福美双中毒;饲料加工管理不当也会引起中毒;温度、湿度、光照等环境条件会影响家禽,尤其是新生家禽,甚至诱发相关疾病(此外,养鸡工人必须注意营养代谢和毒性疾病)。这些疾病是多种多样和复杂的,其特点是起病慢(通常数周、数月甚至更长)、发病率高(通常为地方病)、病程长和人其他症状,如酸中毒和神经系统症状,以及体温过低。消化障碍和生产性能下降等表现,无传染性。该病早期诊断困难,一旦发生,往往造成巨大损失。一般来说,以下因素会导致营养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饮食中营养成分不全、不足或比例不当;患有慢性胃肠病、肝病等引起的消化不良;特定时期营养需求增加(如应激、发热、疫苗注射等);饲料中的抗营养物质(如豆类中的胰蛋白酶抑制剂)的作用会导致蛋白质流失消化、吸收、利用障碍等);污染因素(如工业废弃物、农药、化肥、真菌毒素等);长期、大剂量使用磺胺类药物和抗生素会引起胃肠道菌群紊乱,影响消化吸收(
2禽病的主要病因
(1)防疫意识不强,免疫程序紊乱:实践中,调查发现,部分养殖场或养殖户防疫意识不强,对家禽防疫工作不到位。有些人是第一次免疫,而第二次和第三次免疫是不可避免的或不及时的。此外,缺乏回应防疫人员素质不高、疫苗质量差、疫苗储存使用不当、疫苗品种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等都不利于禽流感的防控。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只要接种疫苗,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他们不做免疫监测,也不再把防治这些疾病当作一回事。自然,后果可想而知。这种错误观念甚至根深蒂固,灾难层出不穷(
(2)病毒病原体的增多和毒力的变异:随着家禽及其制品在世界和地区的频繁运输,新的血脂病传播到中国或不同地区。另外,在流行过程中,病原体发生变异,部分毒力减弱,动物有部分免疫力,出现非典型病例;其中有的毒力较强,如传染性法氏囊病(
(3)水禽和野鸟在疾病的流行中起着重要作用,如水禽(鸭、鹅)、野鸟(鸽、野鸟)、禽流感、新城疫可传染给鸡,细菌病原菌的耐药性: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的滥用是细菌性疾病日趋严重和复杂的原因之一。许多家禽养殖户在生病时滥用药物ck,从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并且耐药性越来越强。此外,抗菌剂在饲料中的应用已久,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生素菌株(
(5)鸡、鸭、鹅等家禽的特殊生理解剖结构起到筛选作用,鹌鹑和鸽子有其自身的生理解剖特点:与哺乳动物相比,家禽的肺小,与许多气囊相连,这些气囊与身体的各个部位相连。因此,所有通过空气传播的病原体都可以通过呼吸道通过全身,表现为全身性感染,且该病尤其易感严重的;家禽胸腹腔内无横膈膜,胸部感染易向腹腔扩散,腹部感染易向胸部扩散;家禽没有胎盘屏障,所以在卵子形成时,体内的病原微生物容易进入卵子;家禽的生殖孔和排泄孔在泄殖腔中是开放的,因此蛋容易被含有病原微生物的粪便污染;家禽淋巴系统发育不全,淋巴屏障功能差,病原体易进入体内传播(
(6)缺乏全面的防疫措施: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只注重预防接种,而忽视了其他防疫措施。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其他防疫措施,特别是消毒,比接种疫苗更为重要。由于家禽养殖场是多批次养殖,病原微生物污染十分普遍,有的甚至非常严重。如果不加强综合防疫措施,后果不堪设想。如个别家禽养殖场部分批次死亡率高达70%-80%,损失超过10万元(
(2)预防措施
绿色产业
(1)建立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指一定的产品ct必须经过相关部门的检验和测试,取得资质证书后才能进入当地市场。实行市场准人制度的前提是,国家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一系列相关规范和标准,确保制度的切实实施。中国在这方面的工作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关部门制定并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新的规范和标准。例如,为了推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农业部制定了若干行业标准,其中包括:自2001年10月1日起施行。本标准规定了无公害鸡蛋生产标准、兽药使用指南、种养兽医防疫指南、饲料使用指南以及使用、饲养、管理标准,而禽类饮用水和禽类制品加工用水的水质为无公害鸡蛋的测定和生产提供了依据和标准(
(2)全面发展绿色饲养技术。应用绿色养殖技术生产绿色家禽产品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也是必然趋势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理性选择。绿色饲养技术是以生产绿色禽类产品为重点,减少鸡粪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从饲料原料的采购、配方设计、加工和饲养工艺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实施动物营养体系调控,从而达到低残留、低污染、低成本、高效率的效果。绿色畜牧业生产与高效畜牧业生产并不矛盾。现代畜牧业技术与高效饲料添加剂可有机结合(
2)推广生态保健技术
)
(1)天然储备g:家禽饲养应在无污染的自然条件下,在无工业废物和农药污染的地区,或在空气、土壤、水等环境指标达标的地区,采用自然放养方式(
(2)停药饲养:在自然条件下,家禽可以通过添加对人体无害的生物制剂来饲养。生产周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正常投料,第二阶段为停药投料。停药期间,完全利用无污染、无残留、无污染的绿色食品产地的饲料。在退出期间,必须确保所使用的各种药品和添加剂中有害物质的残留符合绿色食品(
(3)生物安全措施的要求:采取生物安全措施饲养家禽,即采取全进全出的方法,切断病原体在养殖场(户)的传播,并通过严格的制度将病原体剔除,每个家禽养殖场(户)只饲养一种家禽。由于禽类对该病的抗性存在种间差异,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方式可以有效地阻断病原菌在家禽养殖场(户)的传播。为了充分发挥全进全出的作用,我们可以采用分段饲养的方法,即幼(幼)鸟s、 幼鸟、育肥鸟和种鸟分别在不同的家禽养殖场饲养。这样可以缩短整个养殖场彻底消毒的时间,预防家禽的疾病(加强环境管理家禽户(场)的兽医卫生管理应创造适宜的生态环境,减少细菌和病毒感染的机会,切断疫病传播途径,严格控制各种疾病的发生,保证家禽健康生长(
(5)根据生物学原理进行防病:在环境指标达标的地区或家禽养殖场,选择适宜的家禽品种,使用bi无污染、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生物制剂作为促生长添加剂和防病药物,在整个饲养过程中,不得按规定乱加药物,并严格遵守停药期的规定,将药物残留控制在安全残留以下。该方法具有收率高、周期短、产品质量好、规模大或小等特点。缺点是对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要求高,对药物保存有一定的条件(
(6)有效控制禽病:应尽早消灭禽病。当需要治疗时,高效、无毒、低r应尽可能使用适当的药物。在生产过程中,必要时可添加药效强、代谢快、毒副作用小、残留量最低的药品和添加剂,或用生物制剂作为药物控制家禽疾病的发生发展(
- 黑豆苗的种植方法 10-15
- 鸡蛋蛋壳变白概述及治疗措施 10-15
- 养鸡生产中易疏忽的问题 10-15
- 家禽饮水免疫需要把握几个环节 10-15
- 鸡舍设计的建筑形式 10-15
- 土鸡饲养管理技术_土/草鸡饲养_养鸡技术_养鸡资讯_养鸡网 10-15
- 土鸡饲养六大诀窍 10-15
- 青霉素类兽药的使用方法 10-15
- 鸡寄生虫病的防治 10-15
- 鸡瘟症状与防治方法 10-15
- 鸡夏秋季主要绦虫病及防治 10-15
- 雏鸡饥饿综合征咋防治 10-15
- 黑毛乌骨鸡眼部疾病的防治 10-15
- 如何解决养鸡生产中的难题 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