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当前的位置:
养殖信息网 -
养殖市场 -
苗猪
养苗猪需谨防苗猪胃肠臌气
2024年10月28日
编辑:养殖网
浏览:
421次
1、大肠杆菌感染
幼龄苗苗猪在出生后3周以内极易感染大肠杆菌,其感染无季节限制。黄痢常波及一窝以内90%以上的仔苗苗猪发病,有的达100%,病死率很高;发生白痢时窝发病率可达30%~80%。病原性大肠杆菌具有多种毒力因子,使苗苗猪只发生腹泻和脱水,由于肠道的消化功能丧失,营养物质在肠道中发酵产生气体,引起肠道的臌气。
防治:仔苗苗猪一旦发生臌气常无好的治疗方法,故死亡率极高,运用敏感抗生素如头孢噻呋可抑制或杀灭病原,但对臌气却无作用,所以更重要的是预防。值得注意的是,很多兽医使用过量阿托品常可导致医源性臌气。
2、产气荚膜梭菌感染
出生12h至7日龄的仔苗苗猪易感染,更多见于3日龄,窝感染率为9%~l00%,病死率为5%~59%,平均死亡率为26%。大部分苗苗猪会发生血痢,腹部皮肤变黑,精神衰弱,不愿走动。小肠严重出血,肠壁出现气肿,在其他肠管也会出现血样液体。
防治:一些药物如泰乐菌素、替硝唑对本菌有体外抑制作用,但实践中运用效果极差,故死亡率极高。母苗苗猪产前注射C型魏氏梭菌疫苗,以及仔苗苗猪初生后即灌服或注射敏感药物,配合改善环境和管理。
3、传染性胃肠炎病毒腹泻
传染性胃肠炎一般发生于冬、春季,可通过苗苗猪的接触传播,多呈地方性和周期性流行性。病毒感染小肠上皮细胞后,使其迅速脱落,难以分解乳糖和其他必要的养分,由于渗透压的作用,从而引起水分的停留,甚至从身体组织中吸收体液,产生腹泻和失水。同时营养物质在肠道中发酵,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胃肠臌气。解剖尸体脱水明显,胃内充满凝乳块,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充血。类似病变也可见于流行性腹泻。
防治:已发生臌气的临床病例无特效药物,对腹泻病例运用支持疗法和控制继发感染效果很明显。一方面补充体液和防止酸中毒,应用口服补液盐进行喂服。另一方面使用敏感抗生素防制继发感染,可选择头孢噻呋、小诺霉素等。也有干扰素对本病有效的报道。
4、感染性便秘
某些传染病、寄生虫病及其多病原混合感染例如苗苗猪瘟、蓝耳病、链球菌病、苗苗猪副嗜血杆菌病、慢性肠结核病、肠道蠕虫病等,能引起严重便秘,从而导致臌气,此外常伴发其它症状及病变。缓解便秘即能缓解臌气,在所谓无名高热的病例中,一些苗苗猪场进行通便、散结,缓解臌气,从而提高了治愈率。
防治:要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通过全方位的生物安全措施,来预防此类传染病的发生。微生物感染
5、饲喂过饱
不定时的饲喂、饥饱不均等应激因素是导致过食的主要因素。病苗苗猪腹胀如鼓,胃壁扩张,造成消化障碍。通常在苗苗猪采食后15—20min表现症状,病苗苗猪呼吸加快,眼球周边充血,严重的四肢不灵活,口鼻流粘液泡沫,肛门突出至死亡。
防治:可让苗苗猪停食1d,少量饮水,同时可选择肥皂水或者生清油深部灌肠,并进行腹部按摩。促进胃的运动机能以及排空。对病情严重的苗苗猪可以注射比赛可林(氨甲酰胆碱注射液),0.2 ml/kg,2次/d。
6、肠便秘饲喂劣质饲料;饲料中混有多量泥沙;饮水不足,缺乏适当运动;断乳仔苗苗猪突然变换饲喂纯米糠而同时缺乏青绿饲料;伴有消化不良时的异嗜癖;去势引起肠粘连,甚至母苗苗猪去势时误将肠壁缝合在腹膜上等都可导致原发性肠便秘。便秘导致的胃肠臌气表现为食欲减退或废绝,饮欲增加,腹围增大,喜躺卧,有时呻吟,呈现腹痛,病初可缓慢地排出少量干燥、颗粒状的粪球,其上覆盖灰色粘液,双手触摸腹壁可发现圆柱状或串珠状结粪。
防治:◎防止脱水和维护心脏功能,可静脉或腹腔注射复方氯化钠注射液(或5%葡萄糖生理盐水),并适时注射20%安钠咖;◎灌肠:用肥皂水l000—2000ml作深部灌肠,同时对秘结的粪球进行揉捏;◎清理肠胃:胃管投服液体石蜡50~150ml,鱼石脂3—5g,酒精30ml,常水500ml左右;控制饲喂,可少量饮水。
在养苗苗猪生产中要针对便秘产生的原因,尤其是针对饲料搭配和传染病作综合性预防,实践表明改善饲养管理和加强传染病预防,就可避免胃肠臌气的发生。
本文由:www.yangzhixinxi.com整理发布,转载请说明出处.
苗猪疾病防治相关阅读
- 养苗猪需谨防苗猪胃肠臌气 10-28
- 苗猪蛔虫病临床表现如何? 10-20
- 蓝耳病可以导致甲减 10-20
- 高效防治猪传染性胸膜肺炎 10-20
- 苗猪回肠炎的诊断与防治技术 10-20
- 引起苗猪呕吐的传染病及其防控措施 10-20
- 浅谈苗猪常见疾病的预防 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