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新更新
  • 养殖信息网(农村养殖创业,攻略学习大全)

养殖信息网

狗狗召唤求带回家
您当前的位置:养殖信息网 - 首页 - 养殖资讯 - 养殖新闻 - 鸡新城疫与H9亚型禽流感混合感染的诊治
养殖新闻

鸡新城疫与H9亚型禽流感混合感染的诊治

2024年10月15日 编辑:养殖网 浏览: 400次

2005年1月,我县曲塘镇徐某饲养的2900只62日龄罗马蛋鸡出现呼吸道症状和全身性败血症等传染病,死亡率超过50%。经临床观察及实验室抗体检测,初步诊断为新城疫与H9禽流感混合感染。诊断和治疗报告如下:

发病率

家庭饲养商品蛋鸡8900只;其中120日龄3000只,83日龄3000只,62日龄2900只。本试验将2900只鸡分为三组,其中860只在育雏室饲养,1500只在成鸡舍饲养,540只在鸡舍饲养成年鸡舍(笼)一组120日龄。这些鸡的免疫程序为:3日龄传志H120饮水、14日龄传志H52饮水、25日龄禽流感疫苗注射、28日龄传志H52饮水。2005年1月1日,540组10余只鸡出现呼吸道症状,2只鸡死亡。户主对死鸡进行解剖后发现,死鸡有腺胃乳头出血和肠道枣样溃疡。他们被诊断为新城疫。次日上午,用三倍剂量的Ⅰ株疫苗接种一批62日龄鸡。上接种后第2天死亡鸡540只,死亡鸡20余只,第3天死亡鸡100余只,第4天死亡鸡200余只,第5天死亡鸡20余只。这时,540只鸡逐渐死亡。而正常接种Ⅰ株疫苗的第二组鸡也开始出现呼吸道症状和死亡。因此,请兽医用阿奇霉素等对症治疗,病死率约为50%(

两种临床症状

多数病鸡表现为智力低下、头下垂、翅膀萎缩,采食量降至正常量的三分之一以下,呼吸困难,罗音,唾液3例尸检

胸腺肿胀出血,气管环出血,气管内充满淡黄色粘液,部分干酪样栓塞,胰腺出血,黄白色坏死灶,腺胃乳头状出血,肌胃角质层出血,小肠黏膜有枣状溃疡、盲肠扁桃体肿胀、出血、肾出血(

4个实验死亡鸡的心、肝、脾分别接种于37℃的血琼脂和McConkey琼脂培养基上℃ 在24小时(

中,从一组和另外两组鸡中采集540份血液样本,检测新城疫和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抗体扎。检测结果见表1:

根据临床症状、尸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该批鸡目前诊断为新城疫与H9亚型禽流感混合感染(

五项治疗措施

,新城疫和禽流感尚无有效的治疗措施。当第一组鸡被怀疑感染新城疫时,他们接受了新城疫Ⅰ号疫苗的紧急免疫。第二组鸡感染后,采取以下对症处理措施(

(1)加强鸡舍的保温和通风调节,去除f每日1次

(2)按鸡的正常采食量和耗水量,每瓶饲喂植物活性多糖400kg和阿奇胡康水300kg,并用水加电解多维(

6个结果分析

病鸡的临床表现为典型的新城疫症状和明显的病理改变,抗体检测结果一致性不好,低水平为2 log2,高水平为11log2,未使用新城疫灭活疫苗,说明存在新城疫田间病毒感染;然而,两组鸡使用新城疫Ⅰ号疫苗后第6天发病,不符合新城疫紧急接种后发病率和死亡率的规律,说明存在其他疾病的混合感染。H9亚型流感抗体检测表明,鸡只接种一次禽流感疫苗,45天后抗体最高为9log2,第一组抗体明显高于第二组,说明鸡感染了HQ亚型流感,这两种疾病都很复杂,死亡率超过50%(

一些兽医和家禽养殖户错误地认为H9是一种亚型pe禽流感只能感染蛋鸡。只要母鸡在产蛋前接种H9亚型禽流感疫苗,就可以预防该病的发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30-80日龄的鸡也感染HQ亚型禽流感,发病后有一定的死亡率,如果并发新城疫、大肠杆菌等疾病,死亡率会很高(50%以上)。因此,蛋鸡在孵卵期做好H9亚型禽流感的免疫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新城疫仍然是威胁养鸡业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在过去几年,由于疫苗的广泛使用,典型病例很少。大多数病例表现为非典型症状。但近两年来,该病的发病率有所上升。特别是30~80日龄鸡,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80%。家禽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究其原因,一是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养殖环境恶化,大量免疫抑制性病原体和强新城疫病毒严重污染环境。第二,随着新城疫病毒毒力的变化,原有的免疫程序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使家禽产生更好的保护。针对上述问题,农民必须转变观念,增强防控意识,以降低养殖风险,避免新城疫等可防、不可治病毒性疾病的发生。首先要为鸡群提供良好的生物安全环境,防止新城疫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入侵,切断传播途径;二是做好免疫工作。新城疫初免应在7~8日龄进行。第二次免疫应在20-21天进行。新城疫灭活疫苗必须注射同时,他也被解雇了。第三次免疫应在50日龄时注射。120日龄时,应同时注射第一次免疫(

本文由(养殖信息网)栏目整理发布:http://www.yangzhixinxi.com     养殖网     养殖项目

微信咨询 咨询宠物专家 您可以点击微信二维码,扫码添加客服进行咨询,我们将会发给你更多的照片和视频,让您挑选。
扫码关注
扫码访问移动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