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超强毒的流行特点、病因及防治对策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自1957年在美国特拉华州甘博罗市首次发生以来,已蔓延到几乎所有的养鸡国家,给各国养鸡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病原体是IBDV,它是双链RNA病毒的一个成员。法氏囊和肾的病理改变、腿肌和胸肌出血、腺胃和肌胃带状出血是IBD的特征性病变。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流行又出现了新的特点,特别是以高死亡率为特征的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vvIBDV)的出现,使世界养鸡业再次面临严峻的考验
1vvibdv
1.1vvibdv对鸡具有高致病性。鸡对IBD最敏感的时期是3~6周龄。VvIBDV不仅能感染3周龄内母源抗体较高的鸡,而且能引起大龄鸡
发病。2高死亡率是VvIBDV感染的显著特点之一。鸡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率高,潜伏期24~48h,病程7~10d,发病率和死亡率高。死亡率一般在20%以上,有的鸡群甚至超过50%。死亡曲线是尖锐的。人工疾病试验表明,SPF鸡和非免疫鸡的发病率在4发病周龄100%,死亡率50%~100%。
1.3对法氏囊的严重损伤是vvIBDV的另一显著特征。死鸡法氏囊明显增大,出血严重。其中一些在外观上被称为紫葡萄状。此外,全身炎症反应如胸、腿部肌肉严重出血、脾脏和盲肠扁桃体淋巴滤泡变性坏死、肝脏褪色等(evibdv
1.4的抗原性未发现变异,属于标准Ⅰ型血清。用强毒株evibdv和经典型IBDV进行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预聚体
2vvibdv的发病机制是引起免疫抑制,降低对其他传染病的免疫应答。结果表明,切除法氏囊后接种法氏囊病毒强毒株(如vvIBDV)的SPF鸡未发生该病。认为该病的严重程度与法氏囊中易感细胞的数量有关。因此,鸡的最感病年龄为3~6周龄,vvIBDV的感病年龄较宽。人工接种,口腔、鼻腔和泄殖腔感染比较可靠,说明消化道是感染的主要途径。前任实验研究表明,巨噬细胞可通过释放肿瘤坏死因子和IL-6加重IBD,辅助性T细胞在IBD的病理机制中也起着中介作用。细胞因子可能在疾病的发展和免疫抑制中起关键作用。雏鸡早期感染vvIBDV后,对其他病毒和细菌的敏感性增加。同时,也会影响免疫效果。据报道,vvIBDV可使鸡新城疫疫苗免疫效果降低40%以上,马立克氏病疫苗免疫效果降低20%以上(
3型IBD,特别是致病性强
3.1消毒体系不完善,消毒不彻底,IBDV广泛存在于鸡群中环境中,抗药性强,存活时间长,可反复感染,虽然母体抗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IBDV强毒株在环境中,尤其是vvIBDV,不仅能中和母体抗体,还可引起鸡病。因此,如果不采取严格彻底的消毒措施,很容易引起IBD感染和流行(
3.2 IBDV不断变异,特别是vvIBDV的出现。IBDV有两种血清型,其中有6种I型亚型可引起鸡的临床症状。这些亚型在外界理化因素的作用下易形成变异株,对雏鸡具有较强的侵袭性纳什。因此,虽然已经对鸡进行了免疫,但如果使用的疫苗株与感染株的免疫原性差异过大,或者感染了vvIBDV,免疫保护作用不高,鸡仍会发病(母体抗体水平
3.3影响免疫效果)。当母源抗体水平较高时,雏鸡能抵抗IBDV弱毒株的入侵,但对vvIBDV的入侵保护作用不强。此时,母源抗体中和的IBDV减毒株疫苗很容易被感染,疫苗主动免疫可降低免疫效果。雏鸡的母源抗体水平取决于t种蛋的来源、贮存时间的长短和种鸡的年龄。因此,在现实中,母体抗体水平是不确定的。对母源抗体水平较高的雏鸡,早期免疫只能抵抗中低毒力株的入侵,而不能抵抗高毒力株的入侵,尤其是vvIBDV(
3.4疫苗的盲目使用导致免疫失败。目前生产中使用的IBD疫苗有三类:第一类为高毒力疫苗,可突破中、高水平的母源抗体产生免疫保护作用,但对母源抗体低或无母源抗体的鸡具有致病性;在第二组中,毒力是强,对鸡无致病性,但突破母源抗体的能力较差,对母源抗体中、高水平的鸡不能产生免疫力;三是多个亚型生产的二价或多价活疫苗对多个亚型的入侵有一定的抵抗力,但抵抗力也不高。在生产中,疫苗的选择取决于鸡龄、母体抗体水平、IBD疫情等因素(
3.5其他因素影响免疫效果。疫苗接种、气候变化、营养不良、管理不善以及生产过程中的疾病都会降低鸡的机体抵抗力,诱发免疫抑制,导致免疫功能衰竭nd易受IBDV的侵袭[5,6]
4防治策略
4.1由于vvIBDV具有较强的致病性,能突破母体抗体较高水平的中和作用,因此很难制定合理的免疫方案。高减毒活疫苗难以抵抗vvIBDV的感染。应选择免疫原性好的中毒疫苗。初次免疫应在2~3周龄进行,重复免疫2~3次可获得较好的免疫效果。另外,中等毒力和强毒力的残余疫苗能突破母体抗体较高的限制,使雏鸡建立免疫系统尽快增强主动免疫,从而减少vvIBDV感染的机会,达到控制IBD的目的。在7~14日龄时,单独接种法氏囊组织灭活油佐剂疫苗或与活疫苗联合接种也是控制vvIBDV的较好方法。用IBD油佐剂疫苗免疫种鸡,后代母源抗体相对一致,分散性小。及时接种疫苗后,鸡能产生主动免疫。总之,控制vvIBDV感染的关键措施是建立有效的免疫预防程序
4。2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对控制vvIBDV感染也非常重要采用有效的消毒方法,防止雏鸡被外界病毒感染,控制野生病毒的早期感染,使雏鸡建立主动免疫。IBDV在环境中非常稳定,可以在鸡舍中长期存在。据报道,病鸡出鸡舍后54~122天仍能被感染。IBDV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对各种理化因素有较强的抵抗力,给消毒带来困难。但在彻底清洗后,选择有效的消毒剂仍能达到减少或消除病毒感染的目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对甲醛敏感。首先,鸡、设备、用具等在进入雏鸟之前必须彻底清洗、清洗和油漆。在此基础上,对消毒剂进行消毒剂消毒和甲醛熏蒸。喂鸡后,应定期对鸡进行喷洒和消毒,通常至少每周一次。应交替使用含有不同活性成分的两种或三种消毒剂,至少应使用一种碘消毒剂;另外,要定期或不定期对饮用水进行消毒,加强鸡蛋消毒,消灭蚊蝇,减少传染病的发生
- 虎头蜂酒的功效与作用?附虎头蜂酒的制作方法! 10-15
- 羊腹泻伴有神经症状疾病的临床鉴别 10-15
- 蝙蝠吃什么食物?种类有哪些? 10-15
- 被蝎子蛰了怎么处理?如何快速止痛?(附处理方法) 10-15
- 鱼是属于动物吗 10-15
- 茶叶的妙用 10-15
- 野鸭怎么养 10-15
- 什么品种香猪最好 10-15
- 肉牛牛舍的基本类型 10-15
- 羔羊假死的抢救措施 10-15
- 蓝星鱼怎么繁殖? 10-15
- 雪貂怎么养 10-15
- 肉牛痢疾的病因分析 肉牛痢疾的临床症状及防治措施 10-15
- 羔羊冬季饲养管理方法[农广天地] 10-15